幽門梗阻可通過胃腸減壓、藥物治療、內鏡治療、胃空腸吻合術、胃大部切除術等方式治療。幽門梗阻通常由消化性潰瘍瘢痕攣縮、胃腫瘤壓迫、幽門管水腫、先天肥厚性幽門狹窄、胃黏膜脫垂等原因引起。
1、胃腸減壓:
通過鼻胃管引流胃內容物減輕壓力,適用于急性水腫型梗阻。配合禁食和靜脈營養支持,約50%功能性梗阻患者經3-5天減壓可緩解。需監測電解質平衡,每日引流量超過400ml提示梗阻程度較重。
2、藥物治療: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可減少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改善幽門痙攣。合并感染者需聯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炎癥水腫期,對瘢痕性梗阻效果有限。
3、內鏡治療:
球囊擴張術適用于單純性瘢痕狹窄,通過內鏡引導擴張幽門環至12-15mm。支架植入用于腫瘤壓迫的姑息治療,平均通暢期約3個月。內鏡治療創傷小但復發率較高,需結合病因綜合評估。
4、胃空腸吻合術:
適用于遠端胃流出道梗阻,將胃體與空腸吻合建立新通道。手術保留胃容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約8%。需注意吻合口出血、傾倒綜合征等風險,術后需長期補充維生素B12。
5、胃大部切除術:
針對惡性梗阻或頑固性潰瘍,切除50%-70%胃組織并行胃腸重建。畢I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結構,畢II式可降低吻合口張力。術后5年生存率胃癌患者約35%,需配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
幽門梗阻患者術后需循序漸進恢復飲食,從流質過渡到低纖維軟食,避免牛奶、豆類等產氣食物。康復期每日分6-8餐,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鐘。適度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術后3個月避免提重物。定期復查胃鏡評估吻合口情況,長期梗阻患者需監測營養指標預防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