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與無色素痣是兩種常見的皮膚色素異常疾病,主要區別在于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發展特點。
白癜風是一種后天獲得性皮膚色素脫失性疾病,典型表現為邊界清晰的乳白色斑片,表面光滑無鱗屑,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常見于面部、手部等暴露區域。白斑邊緣可能出現色素加深帶,部分患者伴隨毛發變白。白癜風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遺傳因素、氧化應激或神經精神因素有關,病情可能漸進性發展。
無色素痣屬于先天性局限性色素減退斑,通常在出生時或嬰幼兒期出現,表現為大小不一的蒼白色斑塊,邊緣呈鋸齒狀或不規則形,好發于軀干或四肢近端。皮損區域毛發顏色通常正常,且終身穩定無擴散趨勢。其發病與胚胎期黑素細胞遷移或分化異常相關,屬于良性皮膚發育異常。
從病理學角度,白癜風皮損區黑素細胞完全缺失,而無色素痣仍存在少量功能減弱的黑素細胞。白癜風可通過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或糖皮質激素治療;無色素痣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嘗試激光或遮蓋療法改善外觀。若發現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白斑,建議盡早就診皮膚科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