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風險篩查主要用于識別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或已有營養不良的患者,以便及時進行營養干預。營養風險篩查的原因主要有營養不良風險識別、疾病相關營養消耗、手術前后營養支持、慢性病營養管理、老年營養狀況評估。
1、營養不良風險識別
營養風險篩查可幫助識別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人群,如體重下降明顯、進食量減少、消化吸收功能受損等。通過篩查工具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能夠早期發現潛在風險,避免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傷口愈合延遲等問題,及時干預有助于改善預后。
2、疾病相關營養消耗
某些疾病如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常伴隨高代謝狀態,導致營養消耗增加。這些患者容易出現肌肉流失、體重下降等營養不良表現。營養風險篩查可評估疾病對營養狀況的影響程度,為制定個體化營養支持方案提供依據,幫助維持機體營養儲備。
3、手術前后營養支持
手術患者常因術前禁食、術后應激反應等因素面臨營養風險。營養風險篩查可評估手術患者的營養狀況,識別高風險個體。對于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術前營養支持可改善手術耐受性,術后營養干預有助于促進傷口愈合、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
4、慢性病營養管理
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營養管理。營養風險篩查可定期評估這類患者的營養狀況變化,及時發現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或特定營養素缺乏。根據篩查結果調整飲食結構或給予營養補充,有助于控制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
5、老年營養狀況評估
老年人因咀嚼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多種疾病共存等因素,營養不良發生率較高。營養風險篩查可系統評估老年人的營養狀況,識別存在風險的個體。針對篩查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如調整飲食質地、增加營養密度、補充特定營養素等,有助于維持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和身體功能。
營養風險篩查是臨床營養管理的重要環節,建議存在上述風險因素的人群定期進行篩查。篩查后應根據結果制定個體化營養方案,包括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營養補充、必要時進行醫學營養治療。同時注意結合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等生活方式干預,全面改善營養狀況。若篩查發現中重度營養不良,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