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可能由密切接觸、免疫低下、遺傳易感性、病毒變異、合并感染等因素引起。該病可通過對癥治療、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并發癥管理、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1、傳播途徑: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接吻、共用餐具等密切接觸是主要感染途徑。感染者唾液中的病毒可持續排毒數周至數月,兒童群體中傳播率更高。預防需避免與感染者共用餐具,注意手衛生。
2、免疫狀態: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發生EB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術后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感染風險顯著增加。保持規律作息、均衡營養有助于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3、遺傳因素:特定HLA基因型人群對EB病毒感染更敏感。這類人群感染后易發展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表現為持續發熱、咽痛、淋巴結腫大?;驒z測可輔助評估風險。
4、病毒特性:EB病毒存在多種亞型,部分毒株致病性更強。病毒潛伏感染后可再激活,導致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實驗室檢測病毒載量及抗體譜有助于判斷感染階段。
5、合并感染:EB病毒常與其他病原體協同致病。合并鏈球菌感染時可加重咽部癥狀,與巨細胞病毒共感染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肝功能損害。多重PCR檢測可明確病原體組成。
EB病毒感染后應保證充足休息,急性期選擇流質飲食如米湯、果蔬汁,恢復期逐步增加魚肉、蛋奶等優質蛋白。適度進行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活動加重脾臟負擔。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功能,觀察是否有貧血或肝酶異常。出現持續發熱、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