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多數情況下不嚴重,屬于常見的婦科炎癥,通過規范治療可有效控制癥狀。
一、疾病特點與分期:
細菌性陰道炎由陰道內菌群失衡引起,主要表現為灰白色稀薄分泌物、魚腥味及外陰瘙癢。根據癥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癥狀明顯,分泌物量多且異味重;慢性期可能僅表現為輕微不適或反復發作。該病治愈率較高,及時干預后癥狀通常在1-2周內緩解。
二、治療與日常護理:
治療需結合藥物與生活習慣調整。常用藥物包括甲硝唑栓劑、克林霉素乳膏等抗生素制劑,需遵醫囑足療程使用。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頻繁沖洗陰道,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同房期間建議使用避孕套減少交叉感染風險,治療期間需暫停性生活。
三、并發癥與特殊人群:
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上行感染。孕婦患者需特別關注,可能增加早產或胎膜早破風險。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較低,更容易反復發作,需同步控制血糖水平。
飲食上建議增加酸奶、豆制品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避免過量攝入辛辣刺激或高糖食品。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但需避免長時間騎行或穿著緊身褲壓迫會陰部。定期婦科檢查可早期發現復發跡象,出現分泌物異常或瘙癢加重時應及時復診,避免自行用藥中斷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