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后胎盤殘留可能由胎盤粘連、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植入異常、胎盤剝離不全、產道損傷等因素引起。胎盤殘留可能導致產后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需及時就醫處理。
1、胎盤粘連
胎盤粘連是胎盤絨毛異常附著于子宮肌層,導致分娩后胎盤無法自然剝離。常見于既往有宮腔操作史或子宮內膜炎的產婦。臨床表現為產后陰道流血量多且持續時間長,可能伴隨下腹疼痛。需通過超聲檢查確診,治療可采用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必要時行清宮術。藥物可選擇縮宮素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
2、子宮收縮乏力
子宮收縮乏力使胎盤剝離面血竇無法有效閉合,增加胎盤殘留風險。多發生于產程延長、多胎妊娠或羊水過多的產婦。癥狀包括產后子宮底升高、陰道流血呈陣發性增多。可通過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改善,藥物有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縮宮素鼻噴霧劑等。
3、胎盤植入異常
胎盤植入異常包括胎盤粘連、胎盤植入和胎盤穿透三種程度,與子宮內膜損傷有關。高風險因素包括前置胎盤、剖宮產史等。超聲顯示胎盤與子宮肌層分界不清,可能需子宮動脈栓塞或子宮切除術。藥物止血可用氨甲環酸注射液,術后需預防感染。
4、胎盤剝離不全
胎盤剝離不全是部分胎盤組織滯留宮腔,多因第三產程處理不當所致。表現為產后持續少量出血或突然大量出血,伴血塊排出。確診需結合超聲與血HCG檢測,治療包括藥物促進宮縮和手術清宮。可使用米索前列醇片協助胎盤排出,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
5、產道損傷
嚴重產道裂傷可能干擾胎盤完整娩出,常見于急產、巨大兒分娩等情況。合并宮頸或陰道撕裂時,出血量常較多且呈鮮紅色。需立即縫合修補傷口并行宮腔檢查,術后給予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片預防感染,監測血紅蛋白變化。
順產后應密切觀察惡露量、顏色及子宮復舊情況,保持會陰清潔干燥。飲食宜多攝入含鐵豐富的動物肝臟、瘦肉等,配合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幫助盆底肌恢復,6周內避免重體力勞動。如出現發熱、惡露異味或出血量超過月經量,需立即返院檢查。哺乳有助于促進子宮收縮,可降低胎盤殘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