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頭低密度灶通常指胰腺頭部在影像學檢查中出現的異常低密度區域,可能由胰腺囊腫、慢性胰腺炎、胰腺腫瘤等因素引起。胰頭低密度灶的常見原因有胰腺假性囊腫、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腺轉移瘤、胰腺導管腺癌等。
1、胰腺假性囊腫
胰腺假性囊腫多由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外傷后胰液滲出包裹形成,影像學表現為邊界清晰的低密度灶。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隱痛、腹脹等癥狀,部分囊腫可自行吸收,較大囊腫需穿刺引流或手術治療。
2、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
該腫瘤屬于胰腺囊性腫瘤,好發于胰頭部,CT可見分葉狀低密度灶伴導管擴張。早期多無癥狀,隨著腫瘤增大可能出現黃疸、腹痛等表現,確診后需手術切除。
3、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增強CT中常表現為動脈期明顯強化的低密度灶。功能性腫瘤可導致激素分泌異常,如胰島素瘤引發低血糖,胃泌素瘤導致頑固性潰瘍等,治療以手術為主。
4、胰腺轉移瘤
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至胰腺時,可在胰頭形成單發或多發低密度灶。常見原發灶包括肺癌、乳腺癌等,需結合病史及活檢明確診斷,治療需根據原發腫瘤制定方案。
5、胰腺導管腺癌
胰腺癌在CT中表現為不規則低密度灶,常伴胰管擴張及血管侵犯。早期癥狀隱匿,進展后可出現黃疸、消瘦等,確診后需評估手術可行性,配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
發現胰頭低密度灶后應進一步完善增強CT、MRI或超聲內鏡檢查明確性質。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高脂飲食、戒煙限酒,定期監測血糖水平。若出現持續性腹痛、黃疸、體重下降等癥狀應及時就醫,由專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穿刺活檢或手術治療。術后患者需注意補充胰酶制劑,遵循少食多餐原則,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及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