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胎記在醫學上稱為血管性胎記,主要由皮膚血管發育異常引起。常見類型包括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多數為良性且出生時即可發現。
鮮紅斑痣表現為平坦的粉紅色或紫紅色斑塊,通常出現在面部或頸部。其形成與毛細血管擴張有關,可能與胎兒期血管發育調控基因突變相關。部分患者的皮損會隨年齡增長顏色加深,但極少惡變。激光治療是改善外觀的有效手段,脈沖染料激光可選擇性破壞異常血管。
草莓狀血管瘤呈現鮮紅色凸起腫塊,由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約80%病例在出生后1-4周出現,具有快速增殖期1歲內和自發消退期5-7歲的特征變化。若瘤體位于眼瞼、氣道等關鍵部位,需考慮口服普萘洛爾等藥物干預。
海綿狀血管瘤表現為深部皮下藍紫色結節,屬于靜脈畸形。其發生與胚胎期血管重塑障礙相關,可能伴隨局部組織肥大。超聲檢查可明確病灶范圍,硬化劑注射或手術切除適用于影響功能的病例。
約30%的血管性胎記會伴隨并發癥。鮮紅斑痣可能合并青光眼或癲癇Sturge-Weber綜合征,草莓狀血管瘤潰瘍后繼發感染風險達10%,海綿狀血管瘤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礙Kasabach-Merritt現象。建議定期皮膚科隨訪,通過皮膚鏡或MRI評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