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后有肉球脫出通常由痔瘡或直腸脫垂引起,可通過調整生活習慣、藥物治療或手術干預改善。常見原因包括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久坐久站等,表現為肛門腫物脫出伴疼痛或出血。
痔瘡是最常見的原因,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脫出多為柔軟團塊,可自行回納或需手動復位;外痔形成肛門邊緣硬結,常伴血栓性疼痛。直腸脫垂多見于老年或盆底肌松弛者,脫出物呈圓柱狀且黏膜皺襞呈放射狀。
日常護理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芹菜等,每日飲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便后溫水坐浴可緩解腫脹,避免如廁時間超過5分鐘。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力量,具體方法為收縮肛門肌肉5秒后放松,重復10次為一組。
藥物治療適用于炎癥期,常用馬應龍麝香痔瘡栓、太寧復方角菜酸酯乳膏、普濟痔瘡栓等。出血明顯者可口服地奧司明片改善靜脈回流。藥物使用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長期依賴刺激性栓劑。
手術治療適用于反復脫出或嵌頓痔,傳統術式包括外剝內扎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直腸脫垂需行經腹或經會陰直腸固定術。術后需保持創面清潔,兩周內避免劇烈運動。
若脫出物無法回納、顏色發紫或伴隨大量出血,提示可能發生絞窄性壞死,需立即就醫。糖尿病患者或孕婦出現癥狀時應優先到肛腸科專科檢查,排除其他肛門病變如息肉、腫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