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顏色發黑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經血氧化、宮寒、內分泌失調、婦科炎癥及子宮內膜病變等。經血在宮腔內滯留時間較長時,血紅蛋白被氧化會呈現暗紅色或黑色,屬于正常生理現象;但若伴隨其他異常癥狀,則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生理性因素
1. 經血氧化:月經初期或末期流量較少時,經血在陰道酸性環境中停留時間延長,氧化后顏色變深。適當熱敷腹部、避免久坐可促進血液循環。
2. 宮寒體質:中醫理論認為寒凝血瘀會導致經血顏色暗沉,表現為手腳冰涼、痛經。日常可飲用姜棗茶,注意腰腹部保暖。
3. 精神壓力:長期緊張焦慮可能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導致經血排出不暢。建議通過瑜伽、冥想調節情緒。
病理性因素
1. 內分泌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疾病會干擾激素水平,可能伴隨月經周期紊亂、痤瘡等癥狀。需通過性激素六項檢查確診,常用藥物包括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左甲狀腺素鈉片等。
2. 婦科炎癥:慢性盆腔炎或子宮內膜炎可引起宮腔粘連,經血排出受阻,常伴有下腹墜痛、白帶異常。需進行婦科超聲檢查,治療藥物如甲硝唑、頭孢克肟等。
若黑色經血持續3個月以上,或伴隨嚴重痛經、經期延長,建議盡早就醫排查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疾病。日常保持外陰清潔,避免經期劇烈運動及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