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上有紅色的小疙瘩可能是毛囊炎、濕疹、接觸性皮炎、蕁麻疹或蟲咬皮炎等引起的。紅色小疙瘩通常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瘙癢或疼痛,可能與過敏、感染或外界刺激有關。
毛囊炎是毛囊的細菌或真菌感染,常見于出汗多或衛生條件不佳時。表現為紅色丘疹或膿皰,可能伴有輕微疼痛。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有助于緩解癥狀,嚴重時可遵醫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克林霉素凝膠等藥物。
濕疹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與過敏或免疫異常相關。表現為紅色丘疹、脫屑和劇烈瘙癢。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使用保濕霜可緩解癥狀,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軟膏或吡美莫司乳膏。
接觸性皮炎由皮膚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引起,如洗滌劑、金屬或植物。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色斑塊或丘疹,伴有灼熱感。識別并避免接觸致敏物質是關鍵,癥狀明顯時可遵醫囑使用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或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蕁麻疹是過敏反應導致的皮膚血管通透性增加,表現為紅色風團伴瘙癢。常見誘因包括食物、藥物或冷熱刺激。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或依巴斯汀片可緩解癥狀,需遵醫囑使用。
蟲咬皮炎由蚊蟲叮咬后釋放的唾液蛋白引發過敏反應,表現為紅色丘疹或水皰。局部冷敷可減輕瘙癢,避免抓撓防止感染。癥狀嚴重時可遵醫囑使用爐甘石洗劑、糠酸莫米松乳膏或地塞米松軟膏。
日常需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搔抓或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和出汗。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和已知過敏原。若紅色小疙瘩持續不消退、面積擴大或伴隨發熱等全身癥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避免自行使用強效激素類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