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及產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癥通常不具有遺傳性,但存在遺傳性易栓癥家族史可能增加發病風險。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生主要與妊娠期生理性高凝狀態、血管壓迫、活動減少、獲得性易栓癥、遺傳性易栓癥等因素相關。
1. 生理性高凝狀態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會導致凝血因子活性增強,同時抗凝蛋白活性相對降低,這種生理性高凝狀態是機體對分娩出血的自然保護機制,但可能增加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建議孕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度活動,避免長時間臥床。
2. 血管壓迫
隨著子宮增大,可能壓迫下腔靜脈和髂靜脈,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血流淤滯。這種情況在妊娠晚期和產褥期尤為明顯。可通過左側臥位休息、穿戴醫用彈力襪等方式改善循環。
3. 活動減少
妊娠期身體負擔加重及產后恢復期可能導致活動量顯著減少,肌肉泵作用減弱會使靜脈血流速度下降。建議在醫生評估后盡早開始安全范圍內的活動,如散步、孕期瑜伽等低強度運動。
4. 獲得性易栓癥
某些獲得性疾病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惡性腫瘤等可能伴隨血液高凝狀態。這類患者妊娠期需密切監測,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
5. 遺傳性易栓癥
雖然妊娠期靜脈血栓栓塞癥本身不遺傳,但若存在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遺傳性易栓癥,會顯著增加發病風險。有家族史者應在孕前進行血栓風險評估,制定個體化防治方案。
妊娠期及產褥期女性應注意保持均衡飲食,適量增加飲水,避免高脂高糖飲食。穿著寬松衣物和醫用彈力襪有助于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出現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或呼吸困難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產后盡早下床活動,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和長時間站立。哺乳期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定期進行凝血功能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