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呼吸急促可能由生理性適應、暫時性呼吸窘迫、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肺炎等原因引起。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鐘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多數情況通過密切觀察和醫療干預可緩解。
生理性因素中,新生兒出生后肺部首次擴張充氣需要適應過程,可能出現短暫呼吸頻率增快,通常在24-48小時內自行緩解。分娩過程中產道擠壓或剖宮產時肺液排出延遲,可能引發暫時性呼吸急促,表現為輕度鼻翼扇動,但無皮膚青紫。環境溫度過高或包裹過緊也會導致代償性呼吸加快,調整室溫至24-26℃可改善。
病理性因素需重點排查新生兒肺炎,可能與羊水吸入、細菌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伴隨發熱、咳嗽、口吐泡沫等癥狀。先天性心臟病如動脈導管未閉可能引發持續性呼吸急促,常合并喂養困難和生長發育遲緩,心臟超聲可明確診斷。
呼吸道感染是常見誘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可引起細支氣管炎,表現為喘息伴呼吸頻率增快。早產兒更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因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導致肺泡萎陷,需通過CPAP呼吸支持治療。
發現呼吸急促時應立即解開衣物保持氣道通暢,計數1分鐘呼吸次數。若出現三凹征、膚色發紺或呼吸暫停,需急診處理。醫療干預包括氧療、霧化吸入等支持治療,細菌性肺炎需使用抗生素,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可能需手術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