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伴隨肛門疼痛通常由肛周疾病引起,可通過調整生活習慣、藥物干預及必要時手術治療緩解。常見原因包括痔瘡、肛裂、直腸息肉等,具體處理需結合病因采取針對性措施。
痔瘡是排便出血伴疼痛的最常見原因,可能與長期便秘、久坐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后滴血、肛門墜脹感。輕度痔瘡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溫水坐浴改善;癥狀明顯者可選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太寧栓等藥物緩解炎癥。若出現血栓性外痔或反復脫垂,需考慮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
肛裂多因干硬糞便損傷肛管皮膚所致,特征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伴少量鮮血。急性期建議使用硝酸甘油軟膏促進裂口愈合,配合緩瀉劑乳果糖軟化糞便。慢性肛裂合并哨兵痔時,可能需行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
直腸息肉出血通常無痛,但較大息肉靠近肛管時可引發疼痛,需通過腸鏡明確性質。炎性息肉可口服美沙拉嗪控制炎癥,腺瘤性息肉需在內鏡下切除。若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能追加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日常護理需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以上,增加燕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如廁時久蹲,每次排便控制在5分鐘內。肛門持續出血超過3天或出現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時,應及時至肛腸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