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白內障可能由糖尿病、半乳糖代謝異常、低鈣血癥、藥物副作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原因引起。
1、糖尿病:
長期高血糖導致晶狀體內山梨醇蓄積,滲透壓升高使晶狀體纖維腫脹變性。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避免晶狀體蛋白糖基化加劇。
2、半乳糖代謝異常:
半乳糖激酶缺乏使半乳糖轉化為半乳糖醇,在晶狀體蓄積引發滲透性損傷。新生兒篩查可早期發現,需終身限制乳制品攝入,補充鈣劑預防骨質疏松。
3、低鈣血癥:
血清鈣離子濃度降低影響晶狀體細胞膜穩定性,常見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治療需糾正原發病,靜脈補充葡萄糖酸鈣,日常增加富含鈣的魚類、豆制品攝入。
4、藥物因素: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吩噻嗪類藥物可能干擾晶狀體代謝。可能與藥物氧化損傷晶狀體蛋白有關,通常表現為后囊下混濁。需評估用藥必要性,必要時更換為硫利達嗪等影響較小的藥物。
5、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甲狀旁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可能與自身免疫損傷甲狀旁腺有關,通常表現為手足搐搦伴晶狀體混濁。需終身服用骨化三醇,定期檢測血鈣磷水平。
預防代謝性白內障需針對性控制原發病,糖尿病患者推薦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半乳糖血癥患者可選擇豆漿替代牛奶。所有患者均應每年進行裂隙燈檢查,出現視物模糊、眩光癥狀時需及時眼科就診。日常佩戴防紫外線眼鏡,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C、E等抗氧化物質,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