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支架通常用于治療腸道梗阻、惡性腫瘤壓迫或術后狹窄等情況。主要有腸道腫瘤引起的梗阻、炎癥性腸病導致的狹窄、術后吻合口狹窄、放射性腸炎以及先天性腸道畸形等。
1、腸道腫瘤梗阻
腸道惡性腫瘤如結腸癌、直腸癌等可能引起腸腔狹窄或完全阻塞,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及排便困難等癥狀。此時放置腸道支架可暫時緩解梗阻癥狀,為后續手術或放化療創造條件。常用金屬自膨式支架能有效擴張狹窄段,改善患者營養狀況。
2、炎癥性腸病狹窄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反復發作可能形成腸道纖維性狹窄,引發慢性腸梗阻。對于藥物控制不佳的局限性狹窄,支架置入可避免急診手術風險。需注意炎癥活動期支架置入可能增加穿孔概率,需嚴格評估黏膜炎癥程度。
3、術后吻合口狹窄
腸道切除吻合術后可能出現吻合口瘢痕性狹窄,常見于食管-空腸吻合、結腸-直腸吻合等部位。支架治療能有效擴張狹窄部位,改善進食或排便功能。通常在術后4-6周評估狹窄程度決定是否干預,需警惕支架移位風險。
4、放射性腸炎
盆腔或腹部放療后可能發生放射性腸炎,導致腸壁纖維化和管腔狹窄。對于頑固性放射性腸狹窄,支架置入可緩解梗阻癥狀。但放射性損傷組織脆弱,支架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需謹慎選擇病例。
5、先天性腸道畸形
新生兒或兒童先天性腸道狹窄或閉鎖,在無法立即手術時可考慮暫時性支架置入。需使用專門設計的兒科腸道支架,同時密切監測生長發育情況。多數病例仍需后續確定性手術治療。
腸道支架置入后需保持低渣飲食,避免粗纖維食物刺激腸道。術后應定期復查腹部平片觀察支架位置,出現持續腹痛、發熱或便血需及時就醫。支架通常為過渡性治療,患者仍需根據病因接受腫瘤切除、狹窄成形術等根治性處理。長期置入可能發生支架堵塞或移位,不建議作為永久性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