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脫出可通過手法復位、藥物輔助、溫水坐浴、提肛運動、手術治療等方式處理。內痔脫出通常由長期便秘、腹壓增高、靜脈曲張、肛墊下移、括約肌松弛等原因引起。
1、手法復位
清潔雙手后取側臥位,用石蠟油潤滑手指,輕柔將脫出痔核推回肛管內。操作時避免用力過猛導致黏膜損傷,復位后保持俯臥姿勢休息。若痔核水腫嚴重或發生嵌頓,需立即就醫避免組織壞死。
2、藥物輔助
遵醫囑使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太寧復方角菜酸酯栓、普濟痔瘡栓等藥物。這些藥物含抗炎消腫成分,能減輕痔核充血便于復位。伴有血栓形成時可口服地奧司明片改善靜脈回流,但妊娠期患者禁用。
3、溫水坐浴
每日兩次用40℃溫水浸泡肛門10-15分鐘,可加入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坐浴能緩解括約肌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痔核水腫。注意水溫不宜過高,坐浴后需擦干保持會陰干燥。
4、提肛運動
每日進行3組提肛訓練,每組收縮肛門括約肌30次,每次維持5秒。該鍛煉能增強盆底肌群力量,改善直腸靜脈回流,長期堅持可降低痔核脫出頻率。急性發作期應暫停運動。
5、手術治療
對于反復脫出的Ⅲ-Ⅳ度內痔,可考慮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或傳統外剝內扎術。手術能徹底去除脫垂痔組織,但術后需預防感染和肛門狹窄。伴有嚴重基礎疾病者需評估手術風險。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每日飲水超過2000毫升,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站和重體力勞動,如廁時不宜過度用力。出現便血不止、劇烈疼痛或發熱時,提示可能發生嵌頓感染,須立即到肛腸科就診。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肛門功能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