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期綜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主要由激素波動、神經遞質變化及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常見表現包括情緒波動、乳房脹痛、腹脹等,通常在月經前1-2周出現,月經來潮后緩解。
激素水平變化是核心誘因。月經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波動可能影響大腦神經遞質如血清素的分泌,導致情緒敏感、易怒或抑郁。黃體后期孕激素水平驟降可能引發體液潴留,表現為水腫、體重增加。
神經遞質失衡加劇癥狀。血清素活性降低與情緒癥狀密切相關,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系統功能紊亂可能加重焦慮和睡眠障礙。部分女性對激素變化更為敏感,這與遺傳易感性有關。
營養因素不可忽視。鎂、鈣、維生素B6缺乏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功能,高鹽飲食加重水鈉潴留,咖啡因和酒精攝入可能放大情緒波動。建議增加全谷物、深綠色蔬菜及堅果攝入。
心理社會因素起調節作用。長期壓力會放大激素波動的影響,負面情緒記憶可能形成條件反射。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生活方式問題會降低機體應對能力。
對于癥狀嚴重者,醫生可能建議短期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或使用短效避孕藥調節激素水平。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自殺傾向需及時就醫排除經前煩躁障礙P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