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有個包一碰就痛可能是毛囊炎、皮脂腺囊腫、外傷血腫、癤腫或脂肪瘤等原因引起。該癥狀通常與局部感染、炎癥反應或組織損傷有關,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相應處理。
毛囊炎是毛囊周圍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表現為紅色丘疹或膿皰,觸碰時有疼痛感。常見于頭皮油脂分泌旺盛或清潔不足時。可遵醫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等外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抓撓患處,保持頭皮清潔干燥。
皮脂腺囊腫因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囊內積聚分泌物導致局部隆起,繼發感染時會出現觸痛。囊腫較小且無感染時可觀察,若反復發炎或增大,需通過手術切除。日常應避免擠壓囊腫,減少高油脂食物攝入。
頭部受到撞擊后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皮下血腫并伴隨壓痛。早期可冷敷減輕腫脹,48小時后熱敷促進吸收。若血腫持續增大或伴有頭暈嘔吐,需排除顱骨骨折或顱內出血,及時就醫檢查。
癤腫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毛囊炎,表現為紅腫熱痛的硬結,可能伴隨膿頭形成。可外用魚石脂軟膏促進化膿,成熟后由醫生切開引流。禁止自行挑破,以免感染擴散。反復發作需排查血糖是否正常。
脂肪瘤是皮下脂肪組織良性增生,質地柔軟且活動度好,通常無痛感。若瘤體壓迫神經或快速增大時可能出現觸痛,需通過超聲檢查確診。較小脂肪瘤無須處理,影響美觀或癥狀明顯時可手術切除。
出現頭部包塊伴觸痛時,應避免反復觸摸刺激,觀察是否伴隨發熱、頭痛或包塊快速生長等警示癥狀。日常注意頭部防曬和清潔,選擇溫和洗發產品。飲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若包塊持續兩周未消退、疼痛加劇或伴隨其他異常表現,需及時至皮膚科或外科就診,通過觸診、超聲等檢查明確診斷。夜間睡眠避免壓迫患處,劇烈運動時注意頭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