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通常由母嬰血型不合引發,主要涉及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的不相容反應。該疾病可能由母嬰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罕見血型不合、遺傳因素及母體抗體水平升高等原因引起。
母嬰ABO血型不合是最常見的誘因,當母親為O型血而胎兒為A型或B型血時,母體產生的抗A或抗B抗體可能通過胎盤攻擊胎兒紅細胞。輕度表現為黃疸,重度可導致貧血或核黃疸。孕期可通過抗體篩查監測,產后需光療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
Rh血型不合多見于Rh陰性母親懷有Rh陽性胎兒的情況,母體產生的抗D抗體會破壞胎兒紅細胞。首次妊娠通常影響較小,但后續妊娠風險顯著增加。產前需定期檢測抗體效價,必要時進行宮內輸血或新生兒換血治療。
罕見血型系統如Kell、Duffy等不合也可能引發溶血,但發生率較低。這類病例需通過特殊血型鑒定確診,治療需個體化方案。遺傳因素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會加重溶血反應,表現為黃疸出現早、進展快。
母體抗體水平升高與既往輸血史、流產史等因素相關。抗體效價越高,胎兒受累風險越大。孕期需動態監測抗體水平,高危孕婦可考慮血漿置換降低抗體濃度。
出現皮膚黃染、嗜睡、喂養困難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新生兒科醫生會根據膽紅素水平、血紅蛋白值等指標評估病情嚴重程度,選擇藍光照射、藥物或換血等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