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牙周袋是指牙齦組織因炎癥或增生導致牙齦腫脹,形成類似牙周袋的形態,但未伴隨牙槽骨吸收或附著喪失的臨床表現。假性牙周袋主要由牙齦炎、藥物性牙齦增生、妊娠期牙齦炎等因素引起,需通過專業檢查與真性牙周袋鑒別。
1、牙齦炎
牙齦炎是假性牙周袋最常見的原因,由于牙菌斑堆積刺激牙齦,導致局部充血腫脹,牙齦邊緣向冠方隆起形成袋狀結構。患者常表現為刷牙出血、牙齦顏色暗紅。治療需徹底清除牙菌斑和牙結石,配合氯己定含漱液、西吡氯銨含片等藥物控制炎癥,日常使用巴氏刷牙法維護口腔衛生。
2、藥物性牙齦增生
長期服用苯妥英鈉、硝苯地平等藥物可能引起牙齦纖維性增生,形成深而窄的假性牙周袋。增生組織質地堅韌,常覆蓋部分牙冠。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嚴重者需手術切除增生牙齦,術后可短期使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預防感染。
3、妊娠期牙齦炎
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變化可導致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形成妊娠期齦瘤或假性牙周袋。表現為牙齦鮮紅色、易出血,分娩后多自行消退。治療以局部沖洗上藥為主,可使用聚維酮碘溶液,避免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
4、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
罕見遺傳疾病導致牙齦進行性增生,形成廣泛假性牙周袋,甚至覆蓋整個牙冠。需通過牙齦成形術恢復牙體形態,術后易復發,需定期復查。基因檢測可輔助診斷,治療期間可配合使用過氧化氫溶液含漱。
5、創傷性因素
不良修復體邊緣刺激或刷牙方式不當可能造成局部牙齦機械性損傷,形成孤立性假性牙周袋。去除刺激因素后,牙齦形態多可恢復正常,急性期可使用碘甘油局部涂抹促進愈合。
假性牙周袋的日常護理需選用軟毛牙刷,配合牙線及沖牙器清潔鄰面,每半年進行一次專業潔治。飲食上減少精制糖攝入,增加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如西藍花、獼猴桃等。出現牙齦持續腫脹、出血時,應及時就診口腔科,避免發展為真性牙周炎導致不可逆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