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手脫皮可能與汗皰疹、真菌感染、接觸性皮炎、維生素缺乏、皮膚干燥等因素有關。汗皰疹通常表現為手掌或手指側緣出現小水皰,伴隨瘙癢或灼熱感,水皰干涸后會出現脫皮。真菌感染多由紅色毛癬菌等引起,表現為邊緣清晰的環形紅斑和脫屑。接觸性皮炎與洗滌劑、防曬霜等化學物質刺激有關,會出現紅斑、水腫和脫屑。維生素B族或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皮膚代謝異常,出現干燥脫屑。皮膚干燥與環境濕度低、頻繁洗手等因素相關,表現為粗糙、皸裂和脫皮。
1、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多發生在夏季高溫潮濕環境中。發病機制與汗腺導管阻塞、局部多汗及過敏反應有關。典型表現為手掌、手指側面出現密集的針尖至米粒大小水皰,皰液清亮,伴隨明顯瘙癢或灼熱感。水皰破裂后會形成領圈狀脫屑,嚴重者可出現疼痛性裂隙。治療可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反復發作者需排查鎳、鉻等金屬接觸史。
2、真菌感染
手部真菌感染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皮膚癬菌引起。特征性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環形紅斑,邊緣隆起伴有丘疹或小水皰,中央區域呈現正常膚色伴細碎鱗屑。患者常有足癬或甲癬病史,通過搔抓自身接種傳播。診斷需通過真菌鏡檢或培養確認。治療可選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抗真菌藥物,頑固病例需配合口服伊曲康唑。保持手部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
3、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分為刺激性皮炎和變應性皮炎兩類。夏季常見誘因包括防曬霜中的二苯甲酮、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游泳池消毒劑等。臨床表現為接觸部位出現境界清楚的紅斑、水腫,嚴重者出現水皰、滲出,慢性期呈現苔蘚樣變和脫屑。斑貼試驗可幫助明確過敏原。治療需避免接觸致敏物質,急性期用生理鹽水冷濕敷,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嚴重病例可短期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
4、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B2缺乏可導致口角炎、舌炎及脂溢性皮炎樣改變,手部出現紅斑和鱗屑。維生素A缺乏會引起毛囊角化過度和皮膚干燥脫屑。長期偏食、胃腸吸收障礙或酗酒者易發生。診斷需結合血清維生素水平檢測。治療應補充復合維生素B片、維生素AD膠丸,同時增加動物肝臟、深色蔬菜等富含維生素食物的攝入。合并胃腸疾病者需治療原發病,改善營養吸收功能。
5、皮膚干燥
夏季空調房內濕度降低,頻繁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會破壞皮膚屏障功能。表現為手部皮膚緊繃、粗糙,出現細小的白色鱗屑,嚴重者可出現疼痛性裂隙。老年人因皮脂腺分泌減少更易發生。護理應減少堿性清潔劑使用,洗手后立即涂抹含尿素、神經酰胺的護手霜。夜間可厚涂凡士林后佩戴棉質手套加強保濕。合并濕疹樣改變時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
夏季手部脫皮患者應注意保持手部清潔干燥,避免過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清潔產品。洗衣、洗碗時建議佩戴內襯棉布的橡膠手套。飲食上適當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以及富含維生素B的粗糧、瘦肉。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選擇無香料添加的物理防曬霜。若脫皮持續加重或伴隨紅腫、滲液,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必要時進行真菌檢查或過敏原檢測。夜間可使用溫熱的橄欖油浸泡雙手,幫助軟化角質促進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