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經常不通氣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環境干燥、過敏性鼻炎、感冒;病理性因素涉及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竇炎等。改善措施可從生活調節和醫療干預兩方面入手。
環境干燥會導致鼻黏膜水分蒸發過快,引發暫時性鼻塞。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在40%-60%,或用生理鹽水鼻腔噴霧保持濕潤能有效緩解。過敏性鼻炎患者接觸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后,鼻黏膜會出現充血水腫。避免接觸過敏原、佩戴口罩是基礎預防措施,必要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胺藥物。
感冒引起的鼻塞通常伴隨打噴嚏、流涕等癥狀,病毒侵襲導致鼻黏膜炎癥反應。多飲水、熱蒸汽熏鼻可促進分泌物排出,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減充血劑。鼻中隔偏曲屬于解剖結構異常,表現為持續性單側鼻塞,可能伴隨頭痛。輕度偏曲可通過鼻用激素緩解,嚴重偏曲需考慮鼻中隔矯正術。
慢性鼻竇炎患者除鼻塞外,常有膿性鼻涕、面部壓迫感。急性發作期需抗生素治療,慢性期可采用鼻腔沖洗聯合鼻用激素。若保守治療無效,可能需功能性鼻內鏡手術解除竇口阻塞。
長期鼻塞影響睡眠或伴有出血、嗅覺減退時,建議盡早就診耳鼻喉科。通過鼻內鏡或CT檢查可明確是否存在鼻息肉、腫瘤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