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周圍癌的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主要診斷方法包括肛門指檢、肛門鏡檢、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活檢。
肛門指檢是初步篩查的重要手段,醫生通過手指觸診可發現肛門周圍異常腫塊或潰瘍。肛門鏡檢能直觀觀察病變范圍,常用設備包括硬式肛門鏡和軟式腸鏡,可發現黏膜色澤改變、糜爛或新生物。
影像學檢查有助于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和轉移情況。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是首選方法,能清晰顯示肛門括約肌和周圍組織的受累程度。超聲內鏡可輔助判斷腫瘤分期,胸部CT和腹部CT用于排查遠處轉移。
病理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通過肛門鏡引導下鉗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明確腫瘤類型和分化程度。常見病理類型包括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和腺癌,其中鱗癌占比最高。
少數情況下需進行腫瘤標志物檢測,如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可能升高。確診后還需完善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基礎檢查評估全身狀況。
對于疑似病例應盡早就醫,避免延誤診斷。高危人群包括長期HPV感染、免疫抑制狀態和慢性肛周疾病患者,需定期進行肛門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