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癥狀可分為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三個階段,典型表現為恐水、怕風、吞咽困難及進行性癱瘓。該病由狂犬病毒通過動物咬傷傳播,潛伏期通常1-3個月,發病后致死率接近100%。
1、前驅期:早期癥狀類似流感,包括低熱、頭痛、乏力等非特異性表現。傷口周圍可能出現異常刺痛或灼熱感,伴隨焦慮、失眠等神經系統癥狀。此階段持續2-10天,病毒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
2、興奮期:典型表現為恐水癥,患者見水或聽到水聲會引發咽喉肌痙攣,伴流涎、多汗等自主神經紊亂。可能出現幻聽、幻視等精神癥狀,攻擊性行為與安靜狀態交替出現。該階段持續1-3日,是疾病最具傳染性的時期。
3、麻痹期:肌肉痙攣逐漸轉為弛緩性癱瘓,從咬傷部位向全身蔓延。出現眼球震顫、面癱等顱神經癥狀,最終因呼吸肌麻痹導致死亡。部分患者會跳過興奮期直接進入此階段,稱為麻痹型狂犬病。
4、非典型表現:約20%患者表現為腹痛、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或肢體麻木等周圍神經炎癥狀。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出現不典型的病程進展,臨床診斷需結合暴露史和實驗室檢測。
5、終末期:所有狂犬病患者最終均進入昏迷狀態,多器官衰竭常在癥狀出現后7-10日內發生。即使采用重癥監護治療,也無法逆轉疾病進程,強調暴露后預防的重要性。
預防狂犬病需在被動物咬傷后立即用肥皂水沖洗傷口15分鐘,并及時接種狂犬疫苗。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家養寵物定期接種疫苗。出現疑似暴露應盡早就醫,發病前接種疫苗仍可有效預防。保持傷口清潔干燥,恢復期避免劇烈運動,觀察期間注意營養均衡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