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可通過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萘普生等藥物緩解,通常由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子宮收縮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精神緊張等因素引起。
1、前列腺素過多:
月經期子宮內膜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會導致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血管痙攣引發疼痛。這類原發性痛經建議選擇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需在月經來潮前1-2天開始服用效果更佳。
2、子宮收縮異常:
子宮肌層過度收縮可能壓迫血管造成缺血性疼痛。熱敷下腹部可放松肌肉,配合屈他維林等解痙藥物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但青光眼患者禁用此類藥物。
3、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內膜組織會引起盆腔粘連和炎癥反應,疼痛常放射至腰骶部并伴隨經量增多。確診需腹腔鏡檢查,短期可用炔諾酮等孕激素抑制內膜生長。
4、盆腔炎癥:
慢性盆腔炎患者在經期可能出現下腹墜痛伴發熱,婦科檢查可見附件區壓痛。急性發作期需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療,同時避免經期性生活。
5、精神因素:
焦慮和壓力會降低疼痛閾值,通過皮質醇分泌影響內分泌平衡。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配合腹式呼吸訓練,能提升內啡肽水平減輕痛感。
經期注意避免生冷飲食,適量飲用姜茶或紅糖水促進血液循環;選擇瑜伽、慢跑等低強度運動改善盆腔供血;保持腹部保暖并使用暖寶寶熱敷,疼痛持續3天以上需排除器質性疾病。記錄月經周期和疼痛變化有助于醫生判斷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