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手術可能伴隨術后出血、肛門狹窄、排便困難、創面感染、復發等后遺癥,具體風險與手術方式及個體恢復情況相關。
1、術后出血:
手術創面滲血或結扎線脫落可能導致便后滴血,少量出血可通過壓迫止血觀察,持續出血需電凝止血或二次縫合。術后避免用力排便及劇烈運動。
2、肛門狹窄:
瘢痕攣縮或切除組織過多可能造成肛門直徑縮小,表現為排便費力、細條狀便。擴肛訓練或肛門成形術可改善,術后需堅持使用擴肛器3-6個月。
3、排便困難:
術后疼痛反射抑制、麻醉藥物殘留或心理恐懼可能引發暫時性便秘。增加膳食纖維、口服乳果糖或短期使用開塞露輔助,溫水坐浴緩解肛門痙攣。
4、創面感染:
糞便污染或護理不當可能導致切口紅腫滲液,伴發熱需警惕。每日高錳酸鉀坐浴,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嚴重時口服頭孢克肟抗感染。
5、復發風險:
長期久坐、辛辣飲食或排便習慣不良可能誘發新痔核形成。術后需調整生活方式,避免負重勞作,提肛運動每日3組強化盆底肌。
術后飲食以小米粥、蒸南瓜等軟食為主,逐步增加燕麥、火龍果等膳食纖維。兩周內避免騎行或深蹲動作,便后使用智能馬桶沖洗。定期復查評估吻合口愈合情況,若出現持續疼痛、發熱或排便形態改變需及時返院檢查。不同術式如PPH、外剝內扎術的后遺癥發生率存在差異,術前應與醫生充分溝通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