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排便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及慢性盆腔疼痛。盆底功能障礙可能與妊娠分娩、年齡增長、長期腹壓增高、盆底手術創傷、神經損傷等因素有關。
1、壓力性尿失禁
咳嗽打噴嚏或運動時出現不自主漏尿是典型表現,與盆底肌松弛導致尿道支撐力下降有關。輕度患者可通過凱格爾運動改善,中重度需考慮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常見誘發因素包括多次陰道分娩、肥胖及慢性咳嗽。
2、盆腔器官脫垂
陰道壁或子宮不同程度下墜感,嚴重時可見器官脫出陰道口。膀胱膨出常伴排尿困難,直腸膨出多伴隨排便不暢。保守治療采用子宮托,手術治療包括骶棘韌帶固定術和經陰道網片植入術。長期便秘和絕經后雌激素下降是主要誘因。
3、排便功能障礙
表現為排便費力、便意不盡或大便失禁,與肛提肌協調障礙相關。生物反饋治療可改善肌肉協調性,頑固性病例需行肛門括約肌成形術。糖尿病神經病變和產科肛門括約肌損傷是常見病因。
4、性功能障礙
性交疼痛和性快感缺失較為多見,與陰道松弛和盆底肌張力異常有關。陰道激光治療和盆底電刺激可能改善癥狀,同時需要心理疏導。圍絕經期女性因雌激素缺乏更易出現此類問題。
5、慢性盆腔疼痛
持續性下腹墜脹或會陰部疼痛,可能伴隨排尿排便不適。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需觸發點注射治療,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者需藥物或手術干預。長期久坐和盆腔炎癥史是危險因素。
建議每日進行盆底肌訓練如凱格爾運動,每組收縮8-12次,每天3組;避免提重物和長期咳嗽等增加腹壓行為;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絕經后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改善黏膜狀態;出現明顯脫垂或失禁癥狀時應盡早就診,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癥狀加重。體重控制對減輕盆底壓力尤為重要,體重指數超過24者建議通過飲食運動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