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是否需要拔除取決于阻生程度、口腔空間、鄰牙健康等因素,可通過臨床檢查、影像學評估、癥狀監測、預防性拔除、保守觀察等方式處理。
1、阻生程度:
完全骨埋伏或水平阻生的智齒易引發囊腫或鄰牙牙根吸收,需手術拔除。部分萌出者因清潔困難導致冠周炎反復發作,建議炎癥控制后擇期拔除。垂直萌出且無咬合干擾的智齒可暫緩處理。
2、口腔空間:
頜骨發育不足導致智齒萌出空間不足時,可能造成前牙擁擠移位。正畸治療前常需預防性拔除。存在足夠萌出空間且建立正常咬合關系的智齒可保留。
3、鄰牙健康:
智齒與第二磨牙形成食物嵌塞或壓迫牙根時,可能引發鄰牙齲壞或牙周病變。錐形束CT顯示牙根吸收超過1/3需立即拔除。無鄰牙損害且能維持牙周健康的智齒無需干預。
4、癥狀監測:
無癥狀智齒每年需進行口腔檢查和全景片評估。出現夜間痛、張口受限、淋巴結腫大等急性癥狀時,需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拔除。長期存在咬頰黏膜等慢性刺激應考慮手術。
5、預防性拔除:
18-25歲牙根未完全形成的智齒拔除難度較低。存在全身性疾病或高齡患者手術風險增高時,需權衡利弊。無臨床癥狀的完全埋伏智齒可定期觀察。
術后建議選擇溫涼流質飲食如牛奶、蒸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4小時內禁止漱口和劇烈運動,48小時后可進行輕柔牙線清潔。恢復期推薦含氯己定漱口水控制菌斑,配合冰敷減輕腫脹。定期口腔檢查可監測剩余智齒狀態,保持每日兩次巴氏刷牙法維護口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