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可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人工肝支持治療、肝移植等方式治療。急性肝衰竭通常由病毒感染、藥物或毒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謝性疾病、缺血性肝損傷等原因引起。
1、一般治療
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給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飲食,必要時通過靜脈補充營養。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入量,每日不超過20克,以減輕肝臟負擔。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標,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2、藥物治療
針對病因給予相應藥物治療,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等保肝藥物促進肝細胞修復。出現肝性腦病時,可使用乳果糖、利福昔明等降低血氨。凝血功能障礙者可補充新鮮冰凍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等。
3、人工肝支持治療
通過血漿置換、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等人工肝支持技術,暫時替代部分肝臟功能,清除體內毒素,為肝細胞再生或肝移植爭取時間。這種方法適用于等待肝移植或有可能自行恢復的患者,可改善臨床癥狀和生化指標。
4、肝移植
對于病情進展迅速、預后極差的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需嚴格評估移植指征,選擇合適供體。術后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預防排斥反應,并密切監測移植肝功能。肝移植可顯著提高生存率,但存在手術風險、排斥反應和感染等并發癥。
5、并發癥防治
積極防治肝性腦病、腦水腫、感染、出血、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控制蛋白質攝入,保持大便通暢。使用甘露醇等降低顱內壓。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糾正凝血功能障礙,預防消化道出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進行腎臟替代治療。
急性肝衰竭患者應嚴格遵醫囑治療,避免自行用藥。飲食以易消化、高熱量為主,限制蛋白質攝入。保持良好休息,避免勞累。定期復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標。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出現意識改變、出血傾向等癥狀時及時就醫。家屬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