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結核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測綜合判斷。多數患者存在長期低熱、盜汗、乏力等結核中毒癥狀,同時伴有右上腹隱痛或肝區叩擊痛。
一、臨床表現判斷:
肝結核患者通常存在結核病典型癥狀,包括午后低熱持續兩周以上、夜間盜汗、食欲減退及體重下降。肝臟受累時可出現右上腹持續性鈍痛,部分患者伴隨黃疸或肝腫大。需注意約20%的病例癥狀不典型,易與病毒性肝炎、肝膿腫等混淆。
二、影像學檢查特征:
超聲檢查可發現肝內低回聲結節或鈣化灶,CT掃描典型表現為多發性粟粒樣低密度灶伴邊緣強化,增強后呈現"靶征"或"雙環征"。磁共振成像對顯示干酪樣壞死灶更敏感,T2加權像呈高信號。影像學需與肝癌、轉移性肝腫瘤鑒別。
三、實驗室確診依據:
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或γ-干擾素釋放試驗陽性提示結核感染。肝穿刺活檢發現干酪樣肉芽腫或抗酸染色檢出結核桿菌可確診。分子生物學檢測如Xpert MTB/RIF能快速鑒定結核分枝桿菌DNA。肝功能檢查多顯示轉氨酶輕度升高,堿性磷酸酶顯著增高更具提示性
肝結核患者應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豆制品,補充維生素A/D增強黏膜修復。急性期需臥床休息,恢復期可進行八段錦等柔緩運動。定期監測肝功能及藥物不良反應,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保持居室通風干燥,接觸者需進行結核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