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齲是嬰幼兒因長期含奶瓶入睡或頻繁夜奶導致的齲齒,醫學上稱為“喂養齲”或“早發性兒童齲”。主要表現為上頜乳前牙唇面及鄰面的大面積齲壞,嚴重時可波及乳磨牙。
奶瓶齲的發生與三個生理性因素密切相關。嬰幼兒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奶液滯留牙齒表面,為致齲菌如變形鏈球菌提供繁殖環境。長期含奶瓶入睡會導致奶液中的乳糖持續發酵產酸,腐蝕牙釉質。夜奶喂養頻率過高會延長牙齒接觸酸性環境的時間。
兩種病理性因素可能加速齲齒發展。嬰幼兒免疫系統未完善時,口腔菌群失衡可能加重致齲菌定植。部分先天性疾病如釉質發育不全患兒,牙齒抗齲能力更弱,通常表現為牙齒表面粗糙或顏色異常。
預防奶瓶齲可通過三種生活干預措施。喂養后使用紗布清潔嬰兒牙齦及萌出牙齒,1歲后改用軟毛牙刷。逐步戒除夜間奶瓶習慣,用安撫玩具替代。定期口腔檢查,萌出第一顆乳牙后6個月內應進行首次牙科評估。
治療需根據齲壞程度選擇兩種醫療方案。淺齲可采用氟化氨銀局部涂抹,阻斷齲齒進展。深齲伴牙髓感染時需進行乳牙根管治療,嚴重缺損可安裝預成冠修復。若發現牙齒出現白堊色斑塊或褐色缺損,建議盡早就診兒童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