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能由腸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播、衛生條件差、氣候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皮膚護理、口腔護理、退熱處理、隔離防護等方式干預。
1、病毒感染:
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A16型CA16是主要病原體,通過呼吸道飛沫或糞口途徑傳播。病毒侵入人體后,在咽部或腸道復制,經血液擴散至皮膚黏膜,引發特征性皰疹。
2、免疫缺陷:
5歲以下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血清抗體水平較低,對病毒抵抗力弱。早產兒、營養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患兒更易出現重癥傾向。
3、接觸傳播:
密切接觸患者皰疹液、唾液、糞便或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均可傳播病毒。托幼機構等集體場所因兒童互動頻繁,易造成聚集性疫情。
4、衛生隱患:
飯前便后未洗手、生食污染蔬果、飲用未煮沸水等行為增加感染風險。病毒在潮濕環境中可存活數周,共用毛巾、游泳池等場所存在傳播可能。
5、氣候影響:
夏秋季氣溫20-30℃、濕度60%-80%時病毒活性最強,我國南方地區4-7月為高發期。氣溫驟變導致人體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也會提升易感性。
發病期間需選擇流質食物如米湯、藕粉,避免辛辣刺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皰疹破損可涂爐甘石洗劑;體溫超過38.5℃時采用物理降溫,出現持續高熱、肢體抖動等癥狀需立即就醫。恢復期可適當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