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損傷可通過保守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該損傷通常由運動創傷、關節退變、外力撞擊、先天韌帶松弛、炎癥反應等因素引起。
保守治療適用于輕度韌帶損傷或活動需求較低的患者。急性期需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配合支具固定3-6周。慢性期可通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直腿抬高練習等康復鍛煉恢復關節穩定性,平衡訓練如單腿站立可降低再損傷風險。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疼痛和炎癥控制。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可緩解腫脹疼痛;氨基葡萄糖等軟骨保護劑可能延緩關節退變;嚴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馬多等弱阿片類藥物。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能改善潤滑功能,但需嚴格無菌操作。
手術治療適用于年輕活躍患者或完全斷裂情況。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是目前主流術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骨-髕腱-骨移植術則更適合運動員群體。術后需進行階段性康復,早期以關節活動度訓練為主,6周后逐步增加力量練習。
伴隨癥狀需重點關注關節不穩和繼發損傷。急性損傷常合并關節血腫,表現為迅速腫脹和劇烈疼痛;慢性期可能出現半月板撕裂或軟骨磨損,表現為關節交鎖和活動受限。磁共振檢查能明確損傷程度,抽屜試驗和Lachman試驗是常用體格檢查方法。
老年患者或合并骨關節炎者建議優先保守治療。體重指數超過30的人群需配合減重,肥胖會顯著增加韌帶負荷。運動時佩戴功能性護膝可降低風險,避免急停變向等高風險動作。若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或反復關節不穩,需評估手術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