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可通過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萘普生等藥物調節,通常由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子宮收縮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精神緊張等因素引起。
1、前列腺素抑制: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緩解疼痛,布洛芬起效較快但可能刺激胃腸道,對乙酰氨基酚對肝臟代謝壓力較小,萘普生作用持續時間較長。用藥期間需避免空腹服用,合并消化道潰瘍者慎用。
2、激素調節:短效避孕藥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可抑制排卵,減少子宮內膜前列腺素生成。該類藥物需連續服用21天,可能引起乳房脹痛等副作用,吸煙者及血栓病史人群禁用。
3、解痙治療:間苯三酚直接作用于子宮平滑肌,緩解痙攣性疼痛。該藥不影響正常宮縮功能,適合備孕人群使用,可能出現輕微頭暈等不良反應。
4、中藥調理:元胡止痛片含延胡索乙素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少腹逐瘀顆粒適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經,經前一周開始服用效果更佳。中藥需辨證施治,避免與西藥混用。
5、輔助鎮痛:嚴重痛經可聯合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這類藥物需嚴格遵醫囑,警惕成癮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需配合孕三烯酮等處方藥進行病因治療。
日常可飲用姜棗茶溫暖子宮,經期避免生冷飲食;練習瑜伽貓式動作放松盆底肌,每周三次有氧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持續劇烈疼痛需排查子宮腺肌癥等器質性疾病,婦科超聲檢查能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