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過去叫通便藥,主要是指刺激或促進腸蠕動,引起排便反射或者通過軟化糞便、潤滑腸道、使腸內容物易于排出體外的藥物。按其作用方式,大體可分為三類,如硫酸鎂、硫酸鈉;另一類為接觸性瀉藥,如酚酞(果導);還有一類為潤滑性瀉藥,如液狀石蠟、開塞露等。
對于各類瀉藥的應用,一定要根據癥狀和病情。例如治療便秘,不宜長期依賴瀉藥。對于習慣性便秘,要多增加活動和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及瓜果,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如必須選用瀉藥,鹽類瀉藥應于早晨空腹時服用;作用慢的果導則應于臨睡前服用;年老體弱者最好選潤滑性瀉藥;偶發的便秘宜用開塞露。油類瀉藥禁用于排除體內脂溶性毒物,因能增加毒物的吸收。服某些驅蟲藥后導瀉也不主張用油類瀉藥,而宜用硫酸鎂溶液,以促進蟲體和藥物被排出。妊娠期內婦女一般禁用劇烈作用的瀉藥,以防刺激腸道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造成流產。月經期內若用劇烈瀉藥會造成月經量過多。腹痛的患者,在診斷尚未明確之前,也不可隨便亂用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