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灌腸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操作規范、藥物選擇和觀察護理三個方面。灌腸作為兒科治療手段,需嚴格遵循醫療指征,避免濫用或操作不當導致并發癥。
操作前需確認灌腸必要性。非緊急情況如單純便秘,優先嘗試飲食調整增加膳食纖維、補充水分或物理方法腹部按摩。灌腸液溫度應保持在35-37℃,接近人體體溫,避免冷刺激引發腸痙攣。兒童灌腸深度不超過5-8厘米,插入導管動作需輕柔,使用專用小兒灌腸器控制流速。
藥物選擇需謹慎。生理鹽水是相對安全的灌腸液,肥皂水可能刺激腸黏膜,開塞露含甘油適用于干硬糞便但不宜長期使用。禁止自行調配中草藥灌腸或添加非處方藥物,特殊藥物灌腸需嚴格遵醫囑。灌腸液量根據年齡調整:1歲以下不超過50ml,1-3歲約100ml,3歲以上可增至150-200ml。
操作后需密切觀察。灌腸后保持俯臥位或左側臥位10分鐘以促進液體保留,出現腹痛、血便或面色蒼白需立即停止。24小時內灌腸不超過2次,頻繁灌腸可能破壞腸道菌群或引發依賴性。記錄排便性狀和次數,水樣便超過3次需警惕電解質紊亂。灌腸后補充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
特殊情況下禁止灌腸: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消化道出血患兒絕對禁忌;早產兒、嚴重心臟病患兒需評估風險;疫苗接種后48小時內避免灌腸。建議在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操作,家庭灌腸僅作為臨時應急措施,長期排便問題應就診排查先天性巨結腸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