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局部淤青是常見現象,通常由皮下出血引起。淤青可通過壓迫止血、冷熱敷交替、藥物輔助等方式處理,多數在1-2周內自行消退。
抽血后立即用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點5-10分鐘,力度適中避免揉搓。血管彈性較差或凝血功能異常者需延長壓迫時間至15分鐘,同時保持手臂伸直狀態減少血管壓力。
24小時內采用冷敷收縮血管。用毛巾包裹冰袋間斷敷于淤青處,每次10-15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低溫能減緩局部血流速度,防止淤青范圍擴大。注意避免凍傷皮膚,糖尿病患者及感覺障礙者需謹慎控制冷敷溫度。
48小時后轉為熱敷促進吸收。使用40℃左右溫熱毛巾每日敷3-4次,配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外用藥物,可加速淤血分解。熱敷時避開穿刺點,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需延遲至72小時后進行。
淤青面積較大時可配合藥物治療。口服地奧司明改善微循環,外涂肝素鈉軟膏消腫散瘀。使用藥物前需排除出血性疾病及藥物過敏史,妊娠期女性禁用抗凝類藥物。
淤青伴隨持續脹痛或皮膚溫度升高時,需排查遲發性血腫或感染。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出現進行性擴大的淤青,應及時復查凝血功能。穿刺部位出現搏動性包塊需超聲排除假性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