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后10天才發現骨折需及時就醫,通過石膏固定、支具保護、功能鍛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骨折延遲處理可能與初期誤診、軟組織腫脹掩蓋癥狀、骨質疏松、高能量損傷、病理性骨折等因素有關。
1、石膏固定
穩定性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4-6周,期間定期復查X線觀察愈合情況。石膏需保持干燥清潔,避免承重活動。適用于無明顯移位的外踝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等。
2、支具保護
可拆卸支具適合需早期活動的患者,如充氣行走靴可調節踝關節角度。配合彈性繃帶加壓能減輕腫脹,但嚴重粉碎性骨折仍需手術干預。老年患者使用支具時需預防跌倒。
3、功能鍛煉
傷后2周開始非負重踝泵訓練,4周后逐步增加抗阻運動。水中步行訓練可減少關節負荷,超聲波治療有助于骨痂形成。延遲愈合者需延長康復周期。
4、藥物治療
骨肽注射液可促進成骨細胞活性,接骨七厘片幫助活血化瘀。疼痛明顯時可用洛索洛芬鈉貼劑,骨質疏松患者需補充碳酸鈣D3。禁用非甾體抗炎藥超過1周。
5、手術治療
移位超過2毫米的距骨骨折需切開復位,三踝骨折常采用鋼板螺釘內固定。陳舊性骨折可能需植骨,術后6周禁止完全負重。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切口感染風險。
骨折延遲處理期間應保持患肢抬高,每日冰敷3-4次控制腫脹。飲食增加牛奶、豆腐等鈣質攝入,補充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康復階段建議使用單拐過渡2周,選擇硬底鞋提供支撐。睡眠時穿戴護踝預防二次損傷,3個月內避免跳躍運動。定期復查確保骨折線模糊方可逐步恢復運動,若出現持續疼痛或異常響聲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