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常見誘因包括足部潮濕多汗、皮膚屏障受損、免疫力下降、接觸傳染源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1、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占臨床病例的70%以上,其次為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這類真菌通過分泌角蛋白酶分解皮膚角質層蛋白,侵入表皮后引發炎癥反應,表現為脫屑、水皰和瘙癢。
2、足部潮濕:
長期穿不透氣鞋襪導致足部微環境濕度超過80%,角質層含水量增高使皮膚更易被真菌定植。運動員、體力勞動者等群體因持續出汗,發病率較常人高3-5倍。
3、皮膚損傷:
足部摩擦傷、甲溝炎或濕疹造成的表皮完整性破壞,為真菌提供侵入通道。臨床觀察顯示,約40%患者發病前存在足部微小創傷史。
4、免疫缺陷:
HIV感染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人群的發病率達普通人群的8-10倍。T淋巴細胞功能抑制會顯著降低皮膚對癬菌的清除能力。
5、糖尿病影響:
糖尿病患者足部末梢循環障礙和糖代謝異常,皮膚表面葡萄糖濃度升高促進真菌繁殖。研究顯示血糖控制不佳者腳癬復發率較常人高47%。
保持足部干燥清潔是預防關鍵,建議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質襪子,每日更換并60℃以上熱水洗滌。公共場所避免赤足行走,家庭成員分開使用拖鞋毛巾。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A、E可增強皮膚屏障功能,適度運動改善微循環。出現持續脫皮、糜爛或膿皰時應及時皮膚科就診,避免繼發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