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可通過肛門視診、直腸指檢、肛門鏡檢查、結腸鏡檢查、病理活檢等方式確診。肛裂通常由便秘、腹瀉、分娩創傷、肛門括約肌痙攣、炎癥性腸病等因素引起。
1、肛門視診:
醫生通過肉眼觀察肛門周圍皮膚及黏膜狀態,典型肛裂可見縱向裂口,多位于肛門后正中線。急性期裂口邊緣整齊,慢性期可能形成哨兵痔或纖維化息肉。視診可初步判斷裂傷深度及是否合并感染。
2、直腸指檢:
戴手套涂抹潤滑劑后插入肛門,評估括約肌緊張度及裂口基底情況。急性期指檢可能誘發劇烈疼痛,需謹慎操作。慢性肛裂可觸及肥厚的括約肌纖維束,有助于鑒別肛周膿腫等并發癥。
3、肛門鏡檢查:
使用短筒肛門鏡撐開肛管,直接觀察裂口位置及黏膜色澤。檢查前需排空糞便,鏡檢可見裂口遠端肛乳頭肥大或近端哨兵痔。該檢查能明確是否合并內痔、肛瘺等共病。
4、結腸鏡檢查:
對于反復發作或非典型部位肛裂,需行腸鏡排除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原發病。檢查前需清潔腸道,鏡下觀察全結腸黏膜是否出現鋪路石樣改變、縱行潰瘍等特征性表現。
5、病理活檢:
對長期不愈的肛裂邊緣取材送檢,排除結核、腫瘤等特殊病變。活檢報告需關注有無干酪樣壞死、朗格漢斯細胞等病理特征。疑似感染性肛裂需同步進行微生物培養。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避免久坐壓迫肛周。急性期可溫水坐浴緩解痙攣,慢性期建議進行提肛運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大量出血,需及時就醫評估手術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