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患者需重點保護耳部避免感染和二次損傷。日常護理主要包括避免耳道進水、減少噪音刺激、禁止自行掏耳三項核心措施。
避免耳道進水是防止感染的關鍵。洗澡或洗頭時可用防水耳塞或涂凡士林的棉球密封外耳道,游泳需嚴格禁止。穿孔未愈合時,水分進入中耳可能引發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耳痛加劇、流膿及聽力下降。
控制環境噪音能減輕聽覺負擔。突發巨響可能導致內耳毛細胞損傷,建議遠離爆破、電鉆等高分貝場景,必要時使用降噪耳罩。持續性耳鳴或眩暈提示可能合并內耳損傷,需及時耳鼻喉科就診。
禁止用棉簽、發卡等工具掏耳。穿孔邊緣脆弱,器械觸碰可能擴大穿孔面積,甚至損傷聽小骨。耳道瘙癢或耵聹堵塞應由醫生用專業器械處理。若出現耳道出血、突發聽力喪失等異常,需警惕繼發膽脂瘤可能。
病理性穿孔需配合醫療干預。外傷性穿孔多與掌摑、爆炸傷有關,常伴隨耳鳴和耳悶脹感;感染性穿孔多繼發于急性中耳炎,可見發熱和耳流膿癥狀。醫生可能開具氧氟沙星滴耳液預防感染,大面積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
恢復期建議每2-3個月復查耳內鏡,評估穿孔愈合進度。乘坐飛機或高原旅行時,咀嚼口香糖可緩解氣壓變化對鼓膜的壓力。多數小型穿孔在6-8周內可自愈,持續3個月未愈合者需考慮手術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