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是指持續超過6個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可能由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間質性膀胱炎、盆腔粘連等因素引起。患者常表現為下腹墜脹、性交痛、排尿異常等癥狀,需通過婦科檢查、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明確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外引起的疾病,異位內膜隨月經周期出血導致炎癥和粘連。典型癥狀為經期加重的盆腔痛、深部性交痛,可能伴隨不孕。治療需遵醫囑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地諾孕素片等藥物緩解疼痛,嚴重者需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
盆腔炎性疾病多由淋球菌、衣原體等病原體上行感染導致,急性期未徹底治療可轉為慢性。患者出現持續性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可能伴有發熱。治療需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注射用頭孢曲松鈉、鹽酸多西環素片等抗生素,必要時聯合物理治療促進炎癥吸收。
腸易激綜合征屬于功能性胃腸病,內臟高敏感性和腸道蠕動異常可引發盆腔區域牽涉痛。癥狀包括腹痛伴排便習慣改變,排氣或排便后疼痛減輕。建議調整飲食結構,避免產氣食物,可遵醫囑服用匹維溴銨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調節腸道功能。
間質性膀胱炎表現為膀胱壁慢性炎癥,病因可能與黏膜屏障缺陷或神經異常有關。特征性癥狀為膀胱充盈時恥骨上區疼痛,排尿后緩解,常伴尿頻尿急。治療可采用膀胱灌注透明質酸鈉,口服阿米替林片改善神經敏感性,嚴重者需膀胱水擴張術。
盆腔粘連多繼發于手術、感染或子宮內膜異位癥,纖維組織牽拉導致慢性疼痛。疼痛程度與體位變化相關,可能合并腸梗阻或不孕。輕度粘連可通過盆底肌鍛煉改善,重度需腹腔鏡粘連松解術,術后使用聚乳酸防粘連膜預防復發。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久坐和過度勞累。飲食上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攝入,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每周進行3-5次盆底肌訓練或瑜伽鍛煉,溫水坐浴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疼痛發作時可嘗試熱敷下腹部,記錄疼痛日記幫助醫生判斷病情變化。若出現疼痛加重或異常出血應及時復查,避免自行長期服用止痛藥掩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