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損傷、藥物毒性、自身免疫異常、膽道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戒酒護肝、停藥觀察、免疫抑制、手術解除梗阻等方式干預。
1、病毒感染: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通過污染食物或血液傳播侵襲肝細胞,引發炎癥反應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臨床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尿色加深,需進行血清學檢測確診后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同時配合臥床休息與高蛋白飲食。
2、酒精損傷:長期酗酒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及氧化應激,酒精代謝產物乙醛直接損傷膽管結構。患者常見肝區脹痛、惡心嘔吐,戒酒是核心治療措施,補充B族維生素和谷胱甘肽可輔助修復肝細胞膜。
3、藥物毒性: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抗結核藥物異煙肼等引發藥物性肝炎,肝內小膽管上皮細胞壞死造成膽汁淤積。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靜脈輸注N-乙酰半胱氨酸,嚴重病例需進行血漿置換清除毒素。
4、自身免疫:機體產生抗線粒體抗體攻擊肝內小膽管,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導致進行性膽汁淤積。血清IgM升高伴堿性磷酸酶異常,熊去氧膽酸聯合布地奈德可延緩纖維化進程。
5、膽道梗阻:膽總管結石或胰頭腫瘤壓迫膽管引發梗阻性黃疸,直接膽紅素反流入血。腹部CT可見肝內膽管擴張,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或Whipple手術是根治方案,術前需補充維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
日常需限制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攝入,適度進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出現持續黃疸伴陶土樣大便需立即排查膽道惡性腫瘤,肝硬化患者應每半年進行甲胎蛋白和超聲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