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可能由羊水過多、子宮畸形、胎盤位置異常、胎兒發育異常、多胎妊娠等原因引起。胎位不正是指妊娠晚期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異常,常見類型包括臀位、橫位等,可能增加分娩風險。
羊水量超過正常范圍時,胎兒活動空間增大,容易頻繁改變體位導致胎位不正。孕婦可能出現腹脹、呼吸困難等癥狀。可通過超聲監測羊水指數,輕度異常建議減少液體攝入,重度需考慮醫療干預如羊水穿刺減壓。
雙角子宮、縱隔子宮等先天結構異常會限制胎兒活動,增加臀位概率。通常孕前超聲即可發現,妊娠期需加強胎位監測。部分案例可通過膝胸臥位矯正,嚴重者需提前規劃剖宮產方案。
前置胎盤或胎盤低置可能占據子宮下段空間,迫使胎兒采取非常規體位。孕婦可能有無痛性陰道出血表現。需絕對避免劇烈運動,必要時使用宮縮抑制劑如鹽酸利托君片預防早產。
腦積水、無腦兒等畸形可能因頭部比例失調導致無法正常入盆。產前篩查發現異常時,建議進行遺傳咨詢。可嘗試體外倒轉術,但成功率較低,多數需手術終止妊娠或剖宮產。
雙胎及以上妊娠時,子宮內空間競爭易造成至少一胎位置異常。典型表現為宮高超過孕周標準。需提前評估分娩方式,推薦選擇具備新生兒重癥監護能力的醫院待產。
妊娠28周后建議每周進行胎位檢查,發現異常可嘗試胸膝臥位、艾灸至陰穴等自然矯正方法。日常避免久坐彎腰,睡眠時保持左側臥位。若34周后仍持續胎位不正,應與產科醫生充分溝通分娩方案,必要時提前住院待產。合理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有助于維持子宮肌肉彈性,但須在營養師指導下控制總熱量攝入,避免胎兒過大增加矯正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