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后陰唇出現小疙瘩可能由摩擦刺激、毛囊炎、巴氏腺囊腫、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等原因引起,需結合具體特征判斷。
性生活過程中局部皮膚反復摩擦可能導致微小損傷或水腫,形成暫時性小疙瘩。通常表現為無痛性、邊界清晰的柔軟凸起,24-48小時內自行消退。建議避免過度摩擦,選擇寬松棉質內褲,保持外陰清潔干燥。
外陰毛囊細菌感染可形成紅色疼痛性丘疹,頂端可能有膿點。常見于剃毛后或衛生條件不佳時,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關。需使用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治療,避免擠壓疙瘩。
巴氏腺導管阻塞時可能形成單側陰唇下方的囊性腫物,繼發感染后出現紅腫熱痛。急性期需抗生素治療如頭孢克洛,反復發作或較大囊腫需行造口術引流。
HSV-2病毒感染可引起群集性小水皰,伴灼痛或瘙癢,破潰后形成潰瘍。首次發作常有發熱、淋巴結腫大。需抗病毒治療如阿昔洛韋,但病毒會終身潛伏,抵抗力下降時可能復發。
HPV感染導致的菜花樣贅生物,表面粗糙,可能逐漸增大增多。具有傳染性,需冷凍、激光或光動力治療,同時檢測宮頸HPV分型。配偶需同步檢查,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
建議觀察疙瘩變化情況,若持續超過3天、伴隨疼痛潰爛、發熱或快速增大,需及時婦科就診排查性傳播疾病。日常注意性生活前后清潔,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風險。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洗外陰,穿純棉透氣內褲減少局部摩擦。保持規律作息增強免疫力,半年內未進行宮頸癌篩查者建議完善TCT和HPV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