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與外感風熱、血熱妄行、脾虛失攝、陰虛火旺、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
1、外感風熱:
風熱邪氣侵襲肌表是過敏性紫癜的常見誘因。中醫認為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熱邪易傷血絡,兩者相合可導致皮下出血。患者常先有發熱、咽痛等外感癥狀,繼而出現皮膚紫癜,多見于四肢伸側,色鮮紅或紫紅,可伴有瘙癢。治療需疏風清熱,常用銀翹散加減。
2、血熱妄行:
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導致血分熱盛,迫血妄行而發為紫癜。此類患者紫癜顏色鮮紅密集,可伴鼻衄、齒衄等出血傾向,舌質紅絳,脈數有力。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涼血止血方劑常被選用,需配伍清熱涼血藥物如生地、丹皮等。
3、脾虛失攝:
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是慢性紫癜的重要病機。表現為紫癜顏色淡紅、反復發作,伴有氣短乏力、納差便溏等脾虛癥狀。治療強調健脾益氣攝血,歸脾湯為基礎方,常加用黃芪、黨參等補氣藥,配伍仙鶴草、三七等止血藥物。
4、陰虛火旺:
肝腎陰虛導致虛火內生,灼傷脈絡可引起紫癜。多見于中老年患者,紫癜色暗紅,伴五心煩熱、盜汗、腰膝酸軟等陰虛癥狀。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滋陰降火方劑可選用,常配伍旱蓮草、女貞子等養陰止血藥。
5、瘀血阻絡:
病程遷延可形成瘀血阻滯脈絡的病理狀態。紫癜顏色紫暗、按壓不褪色,或有關節腫痛、腹痛等表現。治療需活血化瘀通絡,血府逐瘀湯加減,常用丹參、赤芍、桃仁等活血藥,配伍茜草、蒲黃等化瘀止血藥物。
中醫治療過敏性紫癜強調辨證論治,急性期以祛邪為主,慢性期注重扶正。飲食宜清淡,避免海鮮、羊肉等發物;可適量食用藕節、花生衣等具有止血作用的食材。保持情緒平穩,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對于反復發作或伴有嚴重內臟出血者,應及時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明確病因,必要時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日常可按摩血海、三陰交等穴位輔助調理氣血,但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