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原始反射是新生兒與生俱來的無條件反射,由腦干和脊髓控制,具有生存適應意義,包括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踏步反射、擁抱反射等。
1、覓食反射:
新生兒面頰觸碰到母親乳房或手指時,會主動轉頭張嘴尋找刺激源。該反射持續至3-4月齡消失,確保嬰兒能準確定位食物來源。哺乳時輕觸嬰兒嘴角可誘發此反射,若反射缺失需排查顱神經損傷。
2、吸吮反射:
物體接觸嬰兒口腔上顎時,會觸發規律性吸吮動作。早產兒此反射較弱可能影響喂養,需采用特殊奶嘴輔助。反射異常可能與腦缺氧或唐氏綜合征相關,常伴隨肌張力低下癥狀。
3、握持反射:
手掌受壓時手指會強力屈曲抓握,足底受壓時腳趾也會蜷縮。該反射在2-3月齡逐漸消退,持續存在可能提示錐體束發育異常。測試時注意兩側對稱性,單側消失需排查臂叢神經損傷。
4、踏步反射:
扶住嬰兒腋下使其足底接觸平面時,會出現交替踏步動作。早產兒表現為足尖著地,足月兒為全腳掌著地。反射6周后減弱,持續存在需排除腦性癱瘓可能。
5、擁抱反射:
突然改變體位或聽到巨響時,嬰兒會雙臂外展后內收呈擁抱狀。反射4-5月齡消失,過早消失可能提示中樞抑制功能異常,過度亢進需警惕核黃疸等代謝疾病。
胎兒原始反射的評估需在安靜覺醒狀態下進行,環境溫度維持在26-28℃。早產兒反射出現時間與矯正月齡相關,測試時需考慮個體差異。母乳喂養可增強吸吮反射的協調性,每日進行3-5次俯臥訓練能促進踏步反射向自主運動轉化。發現反射不對稱或延遲消失應及時轉診兒童神經科,結合振幅整合腦電圖進行綜合評估。養育過程中避免過度刺激反射行為,正常發育情況下無需特殊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