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丙肝傳染主要通過避免血液接觸、規范醫療操作、注意個人衛生等方式實現。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日常預防需重點關注高危行為阻斷和暴露后處置。
1、避免血液接觸
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物品。紋身、穿耳洞等有創美容需選擇正規機構,確保器械嚴格消毒。靜脈吸毒是丙肝傳播高危行為,應徹底戒斷。醫務人員處理針頭等銳器時需做好防護,防止職業暴露。
2、規范醫療操作
醫療機構須嚴格執行消毒滅菌規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輸血前必須完成丙肝病毒篩查,器官移植需進行供體感染檢測。血液透析患者應實施分區管理,避免交叉感染。內窺鏡等重復使用醫療器械需達到滅菌標準。
3、注意個人衛生
皮膚傷口應及時消毒包扎,避免他人接觸滲出液。性生活使用避孕套可降低黏膜破損導致的傳播風險。孕婦產前需進行丙肝篩查,病毒載量高者需評估母嬰阻斷方案。家庭成員中有感染者時,不應混用可能接觸血液的生活用品。
4、高危行為阻斷
發生針刺傷等職業暴露后,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并用流水沖洗,24小時內檢測抗體并評估預防用藥。與感染者發生無保護性行為或共用針具后,需在72小時內進行暴露后預防。醫務人員、靜脈吸毒者等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丙肝抗體篩查。
5、暴露后處置
確認暴露于丙肝病毒后,需在2-8周進行核酸檢測以早期發現感染。確診急性感染可采用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等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治愈率較高。慢性感染者應避免飲酒,定期監測肝功能,符合條件的患者應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可促進肝臟修復。避免過度勞累和濫用藥物減輕肝臟負擔,接種甲肝乙肝疫苗可預防合并感染。出現乏力、食欲減退等疑似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測,早期治療可有效阻斷疾病進展。公眾應通過正規渠道獲取丙肝防治知識,消除對感染者的歧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