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癬醫學稱“淺表皮膚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常見致病菌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該病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染源、間接接觸污染物或自身免疫力下降等途徑感染。
直接接觸傳播是最主要感染方式。與患者或攜帶真菌的動物如貓狗皮膚接觸時,真菌可侵入角質層繁殖。共用毛巾、拖鞋等個人物品也可能導致間接傳播,尤其在健身房、游泳池等潮濕環境中風險更高。
皮膚屏障受損會增加感染概率。長期穿戴不透氣衣物、足部多汗或皮膚存在微小傷口時,真菌更易定植。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因皮膚褶皺處潮濕悶熱,也屬于高危人群。
免疫功能異常可能誘發反復感染。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或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時,機體對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感染后皮損往往更廣泛且頑固。
環境溫濕度影響真菌活性。夏季濕熱氣候或居住環境通風不良時,真菌繁殖速度加快。熱帶地區發病率明顯高于干燥寒冷區域。
體癬初期表現為環形紅斑伴脫屑,邊緣隆起伴有丘疹或水皰,伴隨明顯瘙癢。確診需通過真菌鏡檢或培養。治療以外用抗真菌藥物為主,如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劑等,頑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抓撓可預防復發。若皮疹持續擴散或出現化膿,需及時就醫排除合并細菌感染。